2024-10-09 工聯會促設職業補償基金等 保障受AI影響工友

工聯會今日發布「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勞動轉型」研究報告,指在新技術、新產業及新業態湧現下,前線工人面對的職業風險亦日益複雜多變,建議政府設「中央職業保險補償基金」以及「職業保險」;又建議政府徵收AI活動稅項,除增加財政資源外,亦可用於僱員及企業培訓。

工聯會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認同香港需要透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全面提升競爭力,重塑發展新優勢。惟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提醒,政府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應重視提升勞動階層的待遇和社會地位。

立法會議員陸頌雄留意到,AI正改變工作方式和職位結構,認為香港需要新的法後框架規範相關使用。工聯會職業訓練及促進就業委員會主任陳鄧源建議,加強對勞工的培訓,聯同企業、大專院校等,利用線上線下的資源,分層分類展開數字技能培訓。

除加強培訓教育外,立法會議員梁子穎亦建議政府設立「中央職業保險補償基金」及「職業保險」。他表示,在新技術、產業和業態不斷湧現下,勞動者面對的職業風險不斷增加,認為政府應有機制保障「平台經濟」等前線工友。

另外,香港I.T.人協會會長李廣宇認為,政府須考慮對AI相關活動徵稅,以應對潛在的社會經濟挑戰。他指出,徵收AI稅可為政府提供額外財政資源,用於支援受AI發展影響的僱員再培訓及社會福利項目。他又建議,政府先設立「AI發展基金」,向部分企業徵收適度費用,用於支持AI人才培養等。

長遠而言,陸頌雄認為政府應積極發展醫藥器械科研、低空經濟和新能源三大新質生產力領域。以低空經濟為例,陸頌雄認為,不應局限於以無人機送外賣的發展,政府應研究如何使用無人機推動基建發展,如大廈外牆維修等。

原文網址: 信報財經新聞 2024-10-09 工聯會促設職業補償基金等 保障受AI影響工友https://www2.hkej.com/instantnews/current/article/3899945/%25E5%25B7%25A5%25E8%2581%25AF%25E6%259C%2583%25E4%25BF%2583%25E8%25A8%25AD%25E8%2581%25B7%25E6%25A5%25AD%25E8%25A3%259C%25E5%2584%259F%25E5%259F%25BA%25E9%2587%2591%25E7%25AD%2589-%25E4%25BF%259D%25E9%259A%259C%25E5%258F%2597AI%25E5%25BD%25B1%25E9%259F%25BF%25E5%25B7%25A5%25E5%258F%258B

 

2024-10-09 工聯會就「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勞動轉型」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

 香港工聯會今日(10月9日)舉行「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勞動轉型」政策對談暨研究報告發佈會。工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吳秋北,工聯會副會長、工聯會職業訓練及促進就業委員會主任陳鄧源,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李廣宇,立法會議員陸頌雄、梁子穎出席了發佈會,簡述研究主要內容並介紹了工聯會對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建議。
工聯會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
  吳秋北表示,工聯會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推動新質生產力在香港的發展。今年5月,工聯會在立法會提出「設立香港勞動模範評選機制」的議案,旨在弘揚勞動精神,提升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激發勞動熱情,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他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勞動者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呼籲政府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重視提升勞動階層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確保人人能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此次發佈的報告探討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分析香港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李廣宇指出,在當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香港需要透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提升競爭力,重塑發展新優勢。這是推動本港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共用發展格局的需要。通過積極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香港可以全面提升其在金融、科技、文化、貿易、航運、航空、法律和知識產權等領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爲鞏固「八大中心」的戰略定位奠定堅實基礎。他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重視勞動轉型,提升勞工參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質素。
自由工作者的增加正在促使勞動關係發生深刻的變革
  李廣宇續指,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工作觀念的轉變,自由工作模式在香港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這將對香港的勞動市場、法律法規、社會結構等多個方面都產生深遠影響。如何確保自由工作者的基本權益,並將其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已成爲亟待破解的難題。
人工智慧促使勞動力市場轉變、經濟活動日趨邁向平台化
  陸頌雄分析了人工智慧、平台經濟等新技術、新業態對本港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他表示,人工智慧正在顯著改變勞動力市場,特別是在某些行業中,AI技術的應用已經開始重塑工作方式和職位元結構。他認爲,需要新的法律框架來規範AI的使用,新的教育體系來培養AI時代所需的人才。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就業挑戰,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形成合力。
  陸頌雄還表示,香港的平台經濟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之勢,雖爲勞動力市場帶來新的增長點,但同時也對勞動者權益保障和社會治理帶來挑戰。工聯會一向關注平台經濟發展,此前與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共同舉行記者會,建議政府為網約車設立發牌制度,並成立的士業發展基金,以有效規管網約車平台,滿足乘客需求,保障司機及乘客利益 。
政府應加強培訓,提升勞工參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質素
  陳鄧源提出,政府應加強培訓,提升勞工參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質素。數字化轉型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方向。政府應聯合企業、大專院校、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分層分類開展數字技能培訓。對相關從業者,要圍繞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開展系統深入的專業培訓,打造複合型數字化人才。
  陳鄧源表示,強化本地勞工質素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雖然輸入人才可爲本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但這絕非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的萬靈丹,更不應對外來人才產生過度依賴。必須認識到,培養本地人才、提升本地勞工質素才是確保香港長遠競爭力的關鍵。
政府應保護及改造傳統生產力
  吳秋北表示,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不應忽視或捨棄傳統生產力。傳統產業仍爲本港經濟的壓艙石及穩定器,對維持經濟穩定增長、保障市民就業及社會長治久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保護傳統勞動力,維護其權益,同時協助其適應新形勢乃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政府應強化勞工權益保護,將勞工權益納入新質生產力發展框架
  吳秋北指出,政府應將勞工權益保護納入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頂層設計,在制定產業政策、稅務政策、就業政策等各項政策時,應充分評估對勞工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在推動數字化轉型、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的過程中,更應對就業影響進行前瞻研判,完善配套舉措,最大限度保障勞工權益。政府還應正式設立香港勞動模範評選機制。通過官方認可和表彰的方式肯定勞動者的貢獻,將大大增強勞動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政府應建立健全勞資官三方協商機制
  吳秋北續指,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勞動關係日趨複雜多元,完善勞資官三方協商機制,構建新型勞動關係,是適應新形勢、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必然要求。伴隨平台經濟的蓬勃發展,零工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不斷增加。這些群體普遍存在勞動關係不穩定、勞動條件差、權益保障不足等問題,政府必須從制度層面予以回應。
政府應強化對中小企業的支援
  李廣宇表示,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能力提升。政府可探索建立中小企業服務統一平台,實現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務。同時,要加大資助力度,擴大資助覆蓋面,助力中小企業破解資金、技術等發展瓶頸。此外,政府應因時因勢調整支持政策,適時推出各類有效紓困措施 ,重點支持受衝擊嚴重的行業,如零售、餐飲、旅遊等。
政府應審慎考慮對AI相關活動徵稅
  李廣宇認爲,政府有必要審慎考慮對AI相關活動徵稅,以應對潛在的社會經濟挑戰。徵收AI稅可爲政府提供額外財政資源,用於支援受AI發展影響的僱員再培訓和社會福利項目。政府可考慮先行設立「AI發展基金」,向部分企業徵收適度費用,用於支持AI人才培養、受影響工人再培訓等方面。這種機制可作爲正式AI稅制的過渡,既能逐步積累經驗,又可降低對市場的衝擊。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梁子穎表示,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的背景下,勞動者面臨的職業風險也日益複雜多變。政府應設立「中央職業保險補償基金」,並成立「職業安全健康保障局」去推行此制度,以一條龍的方式去處理工作保險、復康及賠償的問題。同時,設立「職業保險」,為所有勞動者提供能購買的工作保險。綜合解決香港現有購買保險難、索償時間冗長、重賠償輕復康的問題,加強工傷復康的支援。
政府應持續提升對勞動力市場動態的掌握能力
  梁子穎認爲,政府應高度重視勞動力市場統計,以企業、行業爲單位,定期開展全覆蓋的勞動力市場調查,深入了解就業結構、工資水準、勞動條件等重點指標。同時,應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提升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尤其要加強對新興產業、新就業形態統計的監測,全面反映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就業狀況和勞動保障需求。
政府應積極發展醫藥器械科研、低空經濟、新能源
  陸頌雄補充,政府應積極發展三大新質生產力領域:醫藥器械科研、低空經濟和新能源。醫藥器械方面,可在大灣區建設產業園區,培養人才、開拓市場;低空經濟方面應建設基礎設施,支持技術研發;新能源方面,需建立綠色能源認證制度,引進先進技術。政府應成立跨部門工作組,確保政策落實到位,推動香港在這些領域取得領先地位。
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需齊心協力,為勞動轉型創造有利條件
  發佈會最後,陸頌雄總結,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香港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需齊心協力,為勞動轉型創造有利條件。這不僅關乎香港自身發展,也是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重要途徑。相信通過共同努力,香港必將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譜寫更輝煌的篇章。
「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勞動轉型」研究報告主要政策建議:
1. 政府應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提升本地勞工整體質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
2. 政府應保護及改造傳統生產力,推動新舊產業協調發展。
3. 政府應將勞工權益保護納入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頂層設計,並設立「香港勞動模範」評選機制,弘揚勞動者的傑出貢獻。
4. 政府應強化對中小企的支援,幫助中小企破解融資、人才等發展瓶頸。
5. 政府應健全職業安全與工傷保險制度,完善強積金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6. 政府應建立健全勞資官三方協商機制,共同應對新業態、新就業形態下勞動關係的變化。
7. 政府應審慎考慮開徵人工智慧稅,籌集財政資源支持再培訓等配套舉措。
8. 政府應強化對勞動力市場的統計監測和預警研判。
9. 政府應積極發展醫藥器械科研、無人機等新興產業。
10. 政府應通過制定綠色能源認證等舉措,積極發展海上風電、氫能等新能源產業。
>>查看:報告全文

2024-07-03 [明校網] 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 活用VR技術 提升4C能力

由Qoodu科技教育主辦的第一屆「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於6月22日假聖公會諸聖中學舉行,是次比賽的主題為「包羅萬有的動物園」。邀請到Liv Tech 始創人陳新雅、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系統分析員蘇朗熙及ITPA香港I.T.人協會幹事陳同健擔任評判。今次比賽中學組未能開辦,但小學組報名情況超過上限20隊,進入總決賽的6所學校的作品相當具創意,過程競爭激烈,評判對他們的表現讚不絕口。最後由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設計的「挪亞綠色動物公園」獲得冠軍,同學們都感到喜出望外,非常興奮。

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br>活用VR技術 提升4C能力
Qoodu科技教育董事鄧銘輝表示,未來會繼續舉辦相關比賽,讓學生可以有更多體驗機會。

活用VR技術 作品具有創意

主辦是次比賽的Qoodu科技教育董事鄧銘輝表示,VR技術在香港愈來愈普及,如能活用這項技術相信會有更多人受惠。因此他希望藉此比賽,讓對此有興趣的學生有更多體驗的機會。他認為是次參賽的作品能夠展現學生無窮的創意,能夠看到許多真實及虛構的動物,作品較他預期出色。鄧銘輝又表示,是次比賽反應熱烈,未來將會繼續舉辦,期望作品更具創意、更高技術。

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br>活用VR技術 提升4C能力
鄧銘輝致送感謝狀予聖公會諸聖中學的代表

學以致用 提升4C能力

評判之一蘇朗熙認為,「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他們能夠利用VR技術將作品以3D方式呈現,效果更加震撼。另一位評判陳新雅非常欣賞學生能夠勇於表達,亦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她認為,透過是次比賽可以提升學生的4C能力,包括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Communication skills(溝通能力)、Collaboration(團隊協作)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創造與創新)。擔任評判的陳同健認為,讓學生盡早接觸VR技術對於他們未來工作或娛樂都有幫忙,雖然今天他們尚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技術可以靠經驗一點一滴累積,相信將來學生的作品會更加完善。

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br>活用VR技術 提升4C能力
由Qoodu科技教育舉辦的「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各校學生的作品都很出色。
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br>活用VR技術 提升4C能力
(左起)Liv Tech 始創人陳新雅、ITPA香港I.T.人協會幹事陳同健、Qoodu科技教育董事鄧銘輝及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系統分析員蘇朗熙均認為今次參賽學生的作品很突出。

感謝老師支援 努力做到最好

是次比賽冠軍得主為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他們的作品名為「挪亞綠色動物公園」。得獎學生表示,希望帶出保育及環保的訊息。他們感謝老師在設計過程中給予指導。過程中雖然出現意見分歧,但最後大家能達成共識,設計了3個遊戲。對於能夠獲獎他們感到喜出望外,因為其他隊伍表現非常出色。學生表示作品還有改善的空間,他們會繼續努力,期望將來做得更好。

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br>活用VR技術 提升4C能力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師生獲得冠軍,大家感到喜出望外。

原文網址: 明校網 2024-07-03 <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 活用VR技術 提升4C能力> https://school.mingpao.com/%e5%b0%88%e9%a1%8c%e6%b4%bb%e5%8b%95/%e5%85%a8%e6%b8%af%e4%b8%ad%e5%b0%8f%e5%ad%b8%e6%a0%a1%e9%9a%9b%e8%99%9b%e6%93%ac%e5%af%a6%e5%a2%83%e5%89%b5%e4%bd%9c%e5%a4%a7%e8%b3%bd%e6%b4%bb%e7%94%a8vr%e6%8a%80%e8%a1%93-%e6%8f%90%e5%8d%874c/

2024-06-02 工聯會地區服務處夥拍教育團體、專業界別舉辦「樂齡科技 智慧添幸福」啟動禮將開展全港18區社區服務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進入「智慧化」階段,然而有不少長者因無法融入智能社會,墜進「數碼鴻溝」或與其他世代形成「代際鴻溝」,對其生活上以至人際關係上造成極大不便。工聯會地區服務處響應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不斷增強港人「三感」,本著「共建共榮 共享共贏」的理念,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推出「樂齡科技 智慧添幸福」系列活動,並於今日(6月2日)舉行啟動禮暨社區服務日,邀請青年義工、專業團體及過百名長者參與。
  出席活動的主禮嘉賓陣容鼎盛,包括: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陳穎欣,互聯網專業協會副會長兼一帶一路創科發展委員會主席邱誠隆,港專學院副校長李慧慈,工聯會康齡服務社主席潘佩璆醫生,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宇等。
  陳穎欣致辭時表示,工聯會發起相關系列活動,期望能引起社會對長者接觸數碼科技困難的關注。陳穎欣認為數碼科技能跨越地域界限,收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社區睦鄰關係;尤其對於獨居長者,數碼科技能協助追蹤長者的醫療狀況,及時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及援助措施。
  邱誠隆感謝主辦單位邀請互聯網專業協會互聯網專業協會參與相關有意義的社區服務。邱誠隆坦言許多長者在面對日益普及的數碼科技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協會期望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可幫助有需要的長者跨越數碼鴻溝,體會到科技帶來的便捷和樂趣。
  李慧慈以有趣、生動的演講為長者們介紹一系列的便利生活應用程式,同時,港專亦為是次活動招募了多位青年數碼義工參與社區服務,激發社會、以至青年朋友對長者群體的關注和關心;期望未來利用科技的力量為長者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溫暖。
  鄧家彪與在場人士分享工聯會對樂齡科技的政策倡議、期間更分享了有關如何透過科技改善樂齡生活。鄧家彪表示工聯會一直對於獨居長者生活權益高度關注,期望未來能有效使用數碼科技,改善長者(尤其獨居長者)的生活。工聯會倡特區政府建立獨居長者資料庫,識別高風險長者,並為有需要的獨居長者提供及時支援服務。同時,社區亦應推動「以老護老」的理念,透過推動更多長者應用數碼科技,跨越地域界限,共同構建和諧社區。
  活動後半部份由港專學院的青年數碼義工協助在場的長者朋友下載多個便利生活的應用程式。期間,長者朋友更向義工朋友查詢相關應用的細節,場面熱鬧。啟動禮過後,主辦單位將於全港18區開展「長者智能手機班」、「社區電腦、手機義診服務」,針對支援長者對數碼科技的應用,推動長者融入數碼生活,共享科技發展成果,收窄數碼鴻溝,促使跨代共融。

2023-08-26 香港製造業總工會舉辦論壇 探討香港如何實現製造業智能化製造轉型

香港製造業總工會今日(8月26日)聯同公共事業工會聯合會、創新科技人才交流協會以及香港I.T.人協會,於九龍塘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大樓舉行了「新型工業化論壇2023之香港如何實現智能化製造轉型」。論壇目的是探討香港如何實現製造業智能化製造轉型,如何協助香港傳統工業透過創新科技實現升級轉型,令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論壇邀請了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擔任主禮致辭嘉賓,並且邀了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立法會議員、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副會長駱百強、職業訓練局執行幹事唐智強、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擔任演講嘉賓,論壇更安排研討會部份,邀請了力勁機械國際有限公司劉相尚、子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安濤、ON-US公司余啟彥、觀塘工商業聯合會會長余敏、Speak 3 創辦人曾秀鳳博士,討論「香港智能化製造轉型展望」。
  香港工會聯合會會長吳秋北、理事長黃國及榮譽會長林淑儀亦到場參與論壇並擔任主禮嘉賓,支持工會在新型工業化和創新科技的參與,讓各界看到工聯會為慶祝成立75周年「服務市民走在前」的升級轉營工作。
  於論壇中,香港工會聯合會副會長陳鄧源表示,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他指出特首李家超上任後一直推出不同政策支持新型工業化,更希望促使製造業進入高質量發展,做到高質量就業,令製造業成為香港實體經濟支柱。除了要政策支持外,陳鄧源表示吸引新人入行才是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才能做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目前香港培訓行業人才的方式與以往有很大的差異,他呼籲香港需要提供足夠的實習崗位予不同創科産業人員,並且建立一個專業資格認證制度,令他們有良好的職業發展階梯。陳鄧源也強調加強本地人員培訓及設立專業資格認可,才可以令新型工業化持續發展,讓各界受惠。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於致辭時表示,新型工業化能增強本地經濟體系的韌性,推動多元產業結構,並且拉動香港的經濟增長,為青年人提供優質職位。孫東表示香港的創科優勢在於雄厚的基礎科研實力和高度國際化的環境,能匯聚海內外的創新資源,令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政府為了有效推動新型工業化,將會抓緊推進港深創科園的建設,把港深河套區打造為國家先進製造產業布局的重要基地;並將新設「工業專員」一職,負責協調統籌及監督新型工業化的戰略與工作,推進香港的新型工業化發展。
  於論壇中,香港I.T.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宇表示,人工智能夠推動新型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將會不斷融入到工業領域,提升生產效率和優化價值鏈。李廣宇指出,智能製造、智慧物流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能夠引領香港、大灣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他更強調現時全球經濟不穩,對工業發展帶來壓力,因此政府、企業和學術界應該攜手合作,注重創新和協作,李廣宇再指出推動工業發展時,需要保護環境和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最後,香港製造業總工會總幹事梁子穎立法會議員代表主辦單位致謝辭,梁子穎表示製造業參與新型工業化是勢在必行,工會今次舉行論壇及研討會就是建立平台將官、產、學、研、工會走在一起,是香港發展的新里程新局面。政府推出了不同的措施幫助創新科技和製造業發展,尤其是搶企業及搶人才,工聯會亦積極參與幫助政府、業界和學界輸出人才,解決人手不足、人才缺乏的情況,今天活動就是讓各界知道工聯會是最堅實的好幫手。他強調發展新型工業化需要各階層工人,期望政府加強和提升職業技能教育,培育新一代技術員參與工業發展,讓青年知道行行而狀元、工字可出頭的訊息。在未來,工聯會將繼續表達意見和建言獻策,積極參與香港的建設,說好香港故事,將餅做得更大讓每一個香港人都可以受惠,而且工聯會與業界是不可分離的合作伙伴,願一起努力幫助香港再現光芒。

2023-07-07 [點新聞] 專題|智能過路燈成效低遭擱置 智慧城市何去何從?

當局鑒於「延長裝置」使用率不高,經評估後,決定暫時擱置未安裝的裝置。(點新聞記者馮沛賢攝)

香港長者人口持續增加,有研究指至2032香港65歲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至220萬,2050年將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為建設長者友善社區,運輸署2018年推出「為長者及殘疾人士延長行人閃動綠燈的智能裝置」(簡稱「延長裝置」),延長行人閃動「綠色人像燈」時間,將智能科技與社區設施融合,方便長者或殘疾人士橫過馬路,每個安裝費35萬。計劃推出5年後,當局鑒於「延長裝置」使用率不高,經評估後,決定暫時擱置未安裝的裝置。

據了解,政府在行人紅綠燈柱上加裝「延長裝置」後,當長者或殘疾人士在行人過路處等待過馬路時,用長者八達通卡或殘疾人士個人八達通卡拍卡啓動裝置,便可將隨後的閃動「綠色人像燈」時間延長。裝置屬試行性質,裝置只設在香港21個地點安裝,未有大規模普及應用,地點為長者或殘疾人士較常出行的地點,並且位於非繁忙路口,以免造成交通擠塞。

顏汶羽早前帶領觀塘區議會交通發展及運輸委員會到區內多個地點視察實效。(顏汶羽FB圖)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觀塘區議員顏汶羽早前帶領觀塘區議會交通發展及運輸委員會,到全港多區實地視察不同交通試驗措施,了解成效。期間運輸署向他透露指,「延長裝置」使用率不高,經評估後,決定暫時擱置未安裝的裝置,至於現有裝置若運作良好將繼續供市民使用。

點新聞記者6月26日到位於屯門大興街近大興商場的斑馬線前了解情況,等候近一小時,卻未有見有市民使用。附近居民李小姐接受訪問時表示,家中亦有長者,平日也會與他們出門,雖然每天都會經過現場,但一直未有留意這個裝置,亦不知道裝置的用途。另一名受訪的鄭先生則指,知道這個裝置的功能,可是自己又不是長者,對他來說基本沒有意義。

大興邨有馬路設有一個「延長裝置」,有受訪市民表示完全不知道其功能。(點新聞記者馮沛賢攝)

屯門大興及山景分區委員會主席徐帆在大興邨服務多年。他接受點新聞記者訪問表示,大興街興盛樓馬路的確有一個「延長裝置」,亦是整個屯門首批加設裝置的地點,大興邨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長者社群較多,一個可以延長行人過路的裝置,無疑是有效、有幫助的,政府曾解釋指計劃是先行試驗,未來將陸續安裝,幫助更多有需要人士,無奈現在卻暫停計劃,無疑十分可惜,建議政府應該向社區及NGO團體多了解情況,收集更多意見後再作決定。

香港I.T.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宇指出,這款「延長裝置」的設計目的,是希望方便長者及殘障人士,減低他們在使用交通燈時候可能出現的意外,對於長者或者殘疾人士的無障礙設施問題,政府不應以使用率多寡去衡量,以屋苑門口斜路為例,不可能以每一日有多少輪椅使用計算是否拆卸,今次的延長過路時間智能裝置亦同樣。他認為,加裝的「延長裝置」數目應該多個因素,包括當區有多少老人或殘障人士(住宿或工作),以及這些群組的過路習慣等,因應城市及道路使用者需要而決定。

李廣宇表示不應以使用率決定無障礙設施的去留。(點新聞圖片)

顏汶羽表示,他與觀塘區議會分別視察了麗晶花園路口的延長綠燈智能裝置,以及牛頭角道近玉蓮台路口的延長綠燈智能裝置,根據數據,每日大約只有6人使用,成效欠佳。他認為,裝置原意是幫助行動不便的長者或殘疾人士有足夠時間過路,但長者街坊向他反映,交通燈原本的閃動綠燈時間已足夠他們過路,而且要用家從袋裡拿出八達通,再拍卡延長時間,構成另一種不便,亦可能有人忘記攜帶八達通,減低市民使用意欲。他表示,以現時的科技水平,應該可以透過AI分析到長者及傷健人士,自動調整延長行人過路時間,而非要行人用八達通拍卡,期望署方可以推出改良措施。

政府推出《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強調建設智慧政府,利用創新科技應對城市管理的挑戰,以創科為市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談及道路安全及創新科技的應用,顏汶羽表示,運輸署有意將紅光投射輔助裝置擴展到更多行人過路處。根據港大的專業學術團隊評估,發現衝紅燈數字減少了四分之一,安裝上述裝置的四個路口都沒再發生任何交通意外,對「低頭族」不小心過馬路有警示作用,紅光投射裝置在日間光線不太明顯,建議運輸署可考慮在紅綠燈上再增設聲音裝置加強提醒,鄰近醫院、學校或商貿區的街道比較繁忙,應該優先安裝裝置。

顏汶羽期望署方可以推出改良措施。(點新聞圖片)

另一方面,顏汶羽指,運輸署又於去年底在開源道近觀塘道迴旋處一帶,推出為期6個月的自動交通執法系統試驗計劃,由於試驗計劃沒有落實執法,因此署方未能提供成效數字,而且有關措施亦不具阻嚇力,署方透露正與警方緊密合作,就交通執法要求交流意見,優化系統設置,使系統在技術上滿足執法方面的需要,會繼續探討自動交通執法的未來路向,期望有關自動交通執法能盡快落實執法,改善觀塘商貿區違泊情況,疏導交通。

對於裝置使用率低問題,運輸署回應事件表示,裝置上附有其用途及用法的簡潔說明,讓持有長者八達通或殘疾人士個人八達通的人士按需要選擇使用,現時每個路口的每天使用量約4至10次不等,強調裝置會繼續供市民使用,署方現階段沒有計劃大規模安裝有關裝置,但會繼續密切留意相關技術的發展,研究及應用便利行人使用過路設施的新設施。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

原文網址: 點新聞  https://www.dotdotnews.com/s/202307/07/AP64a768ede4b08eeabfe5779b.html

2022-12-12 [星島日報] 李廣宇︰創科發展要令市民受惠

李廣宇表示,十分欣賞《施政報告》立下「吸引百家創科企業來港」的目標。
李廣宇表示,十分欣賞《施政報告》立下「吸引百家創科企業來港」的目標。

 

(星島日報報道)立法會選委界補選下周日(十八日)投票,共六人參選爭奪四個席位,《星島日報》邀請六人訪問,講述參選理念。工聯會候選人、香港IT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宇接受專訪時表示,立法會需要既有創科背景、又懂得企業與社會需求的專業人士,方能有效監督政府施政,促進本港創科發展,他相信自己豐富的工作經歷與工聯會背景有助選情。

 

今次補選,具創科背景的參選人佔一半,包括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相較二人,李廣宇認為做過各行各業、了解市民需求是自己的獨特優勢。出身基層的李廣宇,考上中大後靠製作網頁,在九十年代末賺到「第一個一百萬」,畢業後任職中電近十年,後協助地產、金融等不同行業公司進行數碼轉型。他說,香港要發展創科,政府要打造智慧香港,議會需有業界聲音,強調「既要有專業知識,又要懂得企業、市民的需求」,相信自己豐富的工作經歷能在議會中有所發揮。

 

不喜歡過往議會亂象

 

談及本港創科產業,李廣宇指過往的「小政府」戰略令政府不夠主動,未能善用科研成果,相關法例、法規亦缺乏更新,以至於市民無法分享創科發展成果,還因宣傳不足而顧慮重重。人才方面,他認為政府過去鮮見「推廣」創科,「有成功例子先吸引人才入行,吸引到人才入行才有更多成功例子,形成良性循環」。他稱十分欣賞《施政報告》立下「吸引百家創科企業來港」的目標,認為愈多知名企業駐港,對年輕人入行更具吸引力。

 

李廣宇強調,創科發展最重要的是令市民受惠,而工聯會與市民貼近,希望能自己善用此橋梁,將市民聲音帶入議會。他說父親是工會核心成員,自己童年時便隨同參與地區服務、義工活動,笑稱「七歲開始上工聯會興趣班,淵源好深」。他又說,港英統治下,自己眼見工會艱難為工友爭取權益,成長於這種服務市民的氛圍中,受到父親等工聯會前輩的薰陶,自然也萌生出要貢獻社會的念頭,現時是工聯會權益委員會副主任。

 

李廣宇去年以「素人」身分參選立法會勞工界選舉,未申報政治聯繫,他指當時「趕唔切」工聯會遴選程序,故僅尋求了香港IT人協會的支持,最後在選舉中不敵工聯會黨友。被問及從政初心,他指不喜歡過往議會亂象,而《國安法》出台後社會秩序恢復,香港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相信有志之士在議會中能更好發揮作用,自己便下定決心,冀用專業知識貢獻社會。

 

立法會補選參選人還包括黃錦輝、黃梓謙、何敬康、陳永光及尚海龍。

 

原文網址: 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501779/%E6%97%A5%E5%A0%B1-%E6%B8%AF%E8%81%9E-%E6%9D%8E%E5%BB%A3%E5%AE%87-%E5%89%B5%E7%A7%91%E7%99%BC%E5%B1%95%E8%A6%81%E4%BB%A4%E5%B8%82%E6%B0%91%E5%8F%97%E6%83%A0

2022-10-10 [明報]【人才外流】應科院流失率倍增 促港增補貼吸人才 團體調查:七成稱港缺人 四成歸因移民 IT界倡引外援填補空缺

【明報專訊】特首李家超將於本月19日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各界要求政府制定人才政策,他在facebook稱將在《施政報告》闡述施政理念和政策,包括「搶企業、搶人才」,但未透露詳情。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葉成輝於有線新聞《有理有得傾》表示,在移民潮和創科機會增多下,應科院流失率達20%,較以往增約10百分點,形容情况十分嚴重,認為政府應「更快、更狠、更準」吸引海外人才,其中可從補貼入手。有團體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受訪者認為香港出現人才和勞工短缺,逾四成認為是移民致人才流失,籲政府加強本地優勢。香港I.T.人協會則建議政府短期內先引入海外人才填補空缺,提供充足人手改善IT業生態,繼而改善發展前景。

從事投資銀行IT部主管的劉先生(左四)舉家移民,親友在離境大堂拍照留念。有創科業界表示,除移民潮外,近年創科職位空缺增加,部分公司更以高薪聘請人才,求過於供下造成更嚴重的人才短缺。(劉焌陶攝)
從事投資銀行IT部主管的劉先生(左四)舉家移民,親友在離境大堂拍照留念。有創科業界表示,除移民潮外,近年創科職位空缺增加,部分公司更以高薪聘請人才,求過於供下造成更嚴重的人才短缺。(劉焌陶攝)

相關文章:【有工無人做?】6月職位空缺6.25萬個 較去年同期升38% 教育行業空缺最多達7440個

應科院:位增人減 機構高薪挖人

葉成輝表示,除移民潮外,近年不少創科機構帶同員工離港,市場上又有更多創科職位空缺,而有職位空缺的公司則會以更高薪金吸引人才,造成「音樂椅效應」。他說,應科院流失率約20%,較以往升約10個百分點,情况十分嚴重。他說移民的應科院員工不多,但有機構以更高薪酬聘請應科院員工。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在有線新聞《有理有得傾》表示,在移民潮和創科機會增多下,應科院流失率達20%,他認為政府應「更快、更狠、更準」吸引海外人才,其中可從補貼入手。(影片截圖)
應科院行政總裁葉成輝在有線新聞《有理有得傾》表示,在移民潮和創科機會增多下,應科院流失率達20%,他認為政府應「更快、更狠、更準」吸引海外人才,其中可從補貼入手。(影片截圖)

被問到目前本港的海外入境人才政策是否落後,葉稱政府應「更快、更狠、更準」吸引人才,本港的問題是生活成本高、租樓貴,認為可從補貼入手,例如同行子女可獲學校津貼、提供租金較便宜的居所等。他期待《施政報告》有更多相關政策,解決人才不足問題。

相關文章:【香港人才外流?】調查指近四成企業受員工移民影響 全球搶人才 總商會籲港檢討人才政策

林健鋒倡政務司長主理 邱達根促吸大型科企

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昨在港台《星期六問責》稱,政府應以新思維、新賣點「搶人才」,並以人才來港落地生根為目標。他建議由政務司長領導的一站式辦公室專責「搶人才」,為外來人才在「衣食住行、生活娛樂」提供全面配套。新民黨黎棟國也認為,政府應由高層次領導的專責團隊推行人才計劃;又認為要留住人才,發展的產業需具吸引力。

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在同一節目稱,科技界未來10年欠缺10萬人才,而目前短缺來自上中下層,擔心政府的人才政策只考慮最高端的教授、科研人才,舉例內地的創科人才計劃都以團隊為目標。他認為,港府應由被動變主動,並以新加坡為例,指當地政府主動到全球尋找其發展行業的人才,香港卻是「等人報名」,建議政府設專門隊伍主動尋找人才。

邱又稱,人才的考慮不是一份工作,而是產業的深度,即一個地方能否提供足夠工作、創業機會,認為政府不應只吸引人才,亦應以大型科技公司、企業為吸引目標,從而吸引更多人才來港。

顧問公司建議可允近10年外地生留港搵工

環球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漢祥認為,政府短期應大幅放寬現時人才計劃的簽證限制,例如容許過去10年曾在港讀書的人,持有關簽證留港一年找工作,並將計劃延伸至在大灣區辦學的本地大學,「(僱主)已經可以找到多9年經驗的人」。他指出,經理級、部門主管級職位可延伸出其他本地職位,例如秘書、司機等,但部分跨國企業因無法覓得相關人才,而將職位遷出香港,連帶相關工作機會亦消失,放寬人才計劃的簽證有助僱主覓得合適人選。

李漢祥又說,政府應提出其重點推動的高增值產業,以創科為例,他稱政府不可能支援全部創科環節,說明主力發展重點亦代表相關的上下游產業存在,有助相關人才了解未來發展。

調查:逾半受訪者指新加坡更吸引

慈善團體青年新世界聯同內地港生組織星學匯,早前發布一項關於市民對香港人才政策及勞工短缺問題的調查結果。調查訪問730名18歲或以上市民,近七成認為香港出現人才和勞工短缺,逾四成認為是移民致人才流失,過半數認為新加坡對人才的吸引力大於香港。青年新世界認為防疫政策令國際活動無法在港舉行,令市民認為新加坡復常較香港快,建議當局加強本地優勢。

青年新世界聯同內地港生組織星學匯發表調查,訪問730名市民,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新加坡對人才的吸引力大過香港。青年新世界義務總幹事陳嘉敏(中)表示,早前不少國際活動無法在港舉行,令市民認為新加坡復常較香港快,未能與內地通關亦減低香港吸引力。左為星學匯會長林展鵬,右為星學匯秘書長伍文彬。(青年新世界提供)
青年新世界聯同內地港生組織星學匯發表調查,訪問730名市民,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新加坡對人才的吸引力大過香港。青年新世界義務總幹事陳嘉敏(中)表示,早前不少國際活動無法在港舉行,令市民認為新加坡復常較香港快,未能與內地通關亦減低香港吸引力。左為星學匯會長林展鵬,右為星學匯秘書長伍文彬。(青年新世界提供)

調查於今年9月23日至10月5日進行,730名受訪者中,501人(69%)認同「香港出現人才與勞工短缺」,322人(44%)認為有很多香港人移民以致人才流失,198人(27%)則認為防疫措施與其他原因令海外人才不願來港工作。調查又顯示,85人(12%)認為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大過新加坡,388人(53%)認為新加坡對人才的吸引力較大。

相關文章:【展覽業復蘇之路】港至年底會展活動僅新加坡36% 落後多個城市

近半倡放寬來港限制 青年多不認同

另外,344人(47%)認同應進一步放寬來港居留和工作限制,但18至39歲受訪者大部分不認同放寬。

青年新世界義務總幹事陳嘉敏表示,調查期間不少國際會議和活動無法在港舉行,令市民覺得新加坡復常比香港快。她又稱,有海外大學生向他們表示,香港最大吸引力是與內地相連,惟現無法與內地通關,優勢減弱,加上香港生活費用高昂,同時新加坡政府放寬速度和行動力較強,吸引力比香港大。陳嘉敏建議當局善用本地優勢,利用部分大學的內地分校作為香港人才庫,並創造更多本地科研項目、工作機會,提供獎學金,吸引本地創科人才留在香港。

憂企業難請人撤部門「惡循環」 IT界倡引外援「做大個餅」

香港I.T.人協會發表行業人力資源情况調查,發現約62%受訪從業員正考慮或傾向到大灣區發展,近四成則稱其公司IT僱員佔比不足一成,同時六成半從業員稱其任職公司今年內沒擴充甚至縮減IT僱員規模。協會指出,本地業界缺專業發展機會,改到大灣區尋找新挑戰的IT僱員將日趨增多,業界憂慮企業長期難請人下或將整個IT部門搬離香港,屆時本地發展機會更少,造成惡性循環,建議政府短期內先引入海外人才填補空缺「做大個餅」,提供充足人手改善IT業生態,繼而改善發展前景。

香港I.T.人協會調查發現,約62%受訪從業員正考慮或傾向到大灣區發展,業界憂慮企業長期難請人下或將IT部門搬離香港,本地發展機會更少,釀惡性循環。左起為協會理事駱佩傑、理事長李廣宇、理事杭俊彥。(劉焌陶攝)
香港I.T.人協會調查發現,約62%受訪從業員正考慮或傾向到大灣區發展,業界憂慮企業長期難請人下或將IT部門搬離香港,本地發展機會更少,釀惡性循環。左起為協會理事駱佩傑、理事長李廣宇、理事杭俊彥。(劉焌陶攝)

調查稱六成從業員擬灣區發展

協會今年8月以電子問卷方式訪問了300名IT從業員,57%稱正考慮轉工,當中逾半稱有感公司缺發展新機會。協會理事長李廣宇指出,大數據是大勢所趨,企業對專長做數據分析的IT人才需求大,偏偏本港最缺此類人,調查中僅約6%從事相關工作。他說,整體而言各範疇IT人才也不足,結果IT人需兼顧其他工作,形容「見你識整電腦,就叫你整埋洗衣機」,業界有感缺專業發展機會頻密轉工,企業見長期難請人,或把IT業務遷至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屆時本地發展機會更少,人才流失問題更嚴重。

11萬人從事IT業 需增倍

協會理事杭俊彥稱,現時IT行業有約11萬個從業員,料需增約一倍才有助改善IT業生態,挽留人才,業界盼5年內達標,因本地培訓需時,建議政府先透過引入外地人才填補空缺,「做大個餅」改善行業前景。

李補充,現時大部分政府科技項目由大科企公司承包,再判上判分予中小企,中小企難從中獲利,建議當局增聘項目經理及架構師將科技項目拆件,廣招不同規模科企接辦,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原文網址: Jump@MingPao.com 【人才外流】應科院流失率倍增 促港增補貼吸人才 團體調查:七成稱港缺人 四成歸因移民 IT界倡引外援填補空缺

2022-10-08 工聯會IT人協會︰五成從業員考慮或將轉工 促於全球搶人

工聯會屬會、香港I.T.人協會,今年8月就香港資訊科技行業人力資源,以電子問券方式調查,今日(8日)公布結果。調查發現,受訪的300名IT從業員中,有五成人考慮或將會轉工。

協會憂慮隨企業人才離開,加上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將IT部門遷離香港,憂慮香港IT從業員的未來發展出路,將會越來越渺茫。

IT人協會的調查發現,五成受訪者因不滿香港I.T.行業缺乏新機會,以及薪酬待遇低等問題,考慮或將會轉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考慮或傾向轉到大灣區發展。同時,四成受訪者目前受僱公司內,負責IT的僱員佔比不足一成,顯示香港企業傾向將IT部門遷移至外地如新加坡,或將相關業務外判予專業公司。

香港IT人協會理事駱佩傑指,業內缺乏新機會,令學生傾向選擇其他科目,造成惡性循環,人才供不應求問題無法解決。他建議大專院校與企業合作,提供長期實習機會,以及畢業生職業配對,讓IT人才在行內持續發展,解決人才不足問題。

香港I.T.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宇(中)表示,政府有推出多個創科計劃,惟多數外判給大公司。(鄧宇詩攝)

倡政府內部增聘項目經理及架構師

協會理事長李廣宇表示,政府有推出多個創科發展計劃,惟多數外判予大公司。部份公司會「判上判」予中小企業,變相剝削小型公司。他建議港府設限,以減少多層分包外判。另外,他又建議政府內部增聘項目經理及架構師,讓中小型企業甚至新創公司亦能受惠。

李表示,現時本港大約有11萬人資訊科技業從業員,期望從業員數量,可在5年內增加至22萬,滿足市場需求。除在本地繼續培育人才,協會亦期望港府能協助企業,在全球招聘人才,解決人才供不應求問題。

原文網址: 搶人才|工聯會IT人協會︰五成從業員考慮或將轉工 促於全球搶人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2324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022-07-31 [大公報] 工聯會:六成受訪者用八達通領消費券

  【大公報訊】記者李欣穎報道:市民近日陸續收到政府發出的短訊,提醒市民將於8月7日獲發第二階段消費券。政府早前容許市民轉換收取消費券的電子支付平台,工聯會昨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受訪者表示仍然選用八達通領取電子消費券。同時有六成受訪者稱,去年使用完所有消費券後,仍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電子支付平台。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梁子穎聯同香港I.T.人協會,於今年5月30日至6月15日,透過網上問卷調查,成功訪問608人。

結果顯示,受訪者去年領取消費券時,約61%選擇使用八達通,約29%選擇支付寶香港,9.7%選擇微信支付,0.7選擇Tap&Go「拍住賞」。在選擇八達通的受訪者中,逾三成表示不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其他支付平台。

第二階段消費券的「轉會」申請期已於7月23日截止。工聯會調查顯示,90.8%受訪者表示不會「轉會」。去年透過支付寶香港收取消費券的受訪者中,5.2%人表示會轉用八達通收取消費券;而去年透過八達通收取消費券的受訪者中,5.1%人表示會轉用支付寶香港收取消費券。

調查結果又顯示,六成受訪者表示,去年使用完所有消費券後,仍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除八達通以外的電子支付平台。其中選用支付寶香港的受訪者中,36.8%人表示會「頻繁使用」。

倡豁免商戶費用 推動電子支付

香港I.T.人協會理事杭俊彥表示,市民選用支付平台時,會考慮可覆蓋商戶範圍,因此,吸引商戶採納電子支付,與推出消費券同樣重要。由於商戶需就安裝電子支付平台繳付年費、交易手續費等,他建議政府為電子支付平台提供津貼,鼓勵平台豁免商戶手續費,並考慮開放以電子支付平台繳交所有政府賬單和費用,培養市民習慣使用電子支付。

原文網址: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553443214462160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