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長者人口持續增加,有研究指至2032香港65歲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至220萬,2050年將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為建設長者友善社區,運輸署2018年推出「為長者及殘疾人士延長行人閃動綠燈的智能裝置」(簡稱「延長裝置」),延長行人閃動「綠色人像燈」時間,將智能科技與社區設施融合,方便長者或殘疾人士橫過馬路,每個安裝費35萬。計劃推出5年後,當局鑒於「延長裝置」使用率不高,經評估後,決定暫時擱置未安裝的裝置。
據了解,政府在行人紅綠燈柱上加裝「延長裝置」後,當長者或殘疾人士在行人過路處等待過馬路時,用長者八達通卡或殘疾人士個人八達通卡拍卡啓動裝置,便可將隨後的閃動「綠色人像燈」時間延長。裝置屬試行性質,裝置只設在香港21個地點安裝,未有大規模普及應用,地點為長者或殘疾人士較常出行的地點,並且位於非繁忙路口,以免造成交通擠塞。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觀塘區議員顏汶羽早前帶領觀塘區議會交通發展及運輸委員會,到全港多區實地視察不同交通試驗措施,了解成效。期間運輸署向他透露指,「延長裝置」使用率不高,經評估後,決定暫時擱置未安裝的裝置,至於現有裝置若運作良好將繼續供市民使用。
點新聞記者6月26日到位於屯門大興街近大興商場的斑馬線前了解情況,等候近一小時,卻未有見有市民使用。附近居民李小姐接受訪問時表示,家中亦有長者,平日也會與他們出門,雖然每天都會經過現場,但一直未有留意這個裝置,亦不知道裝置的用途。另一名受訪的鄭先生則指,知道這個裝置的功能,可是自己又不是長者,對他來說基本沒有意義。

屯門大興及山景分區委員會主席徐帆在大興邨服務多年。他接受點新聞記者訪問表示,大興街興盛樓馬路的確有一個「延長裝置」,亦是整個屯門首批加設裝置的地點,大興邨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長者社群較多,一個可以延長行人過路的裝置,無疑是有效、有幫助的,政府曾解釋指計劃是先行試驗,未來將陸續安裝,幫助更多有需要人士,無奈現在卻暫停計劃,無疑十分可惜,建議政府應該向社區及NGO團體多了解情況,收集更多意見後再作決定。
香港I.T.人協會理事長李廣宇指出,這款「延長裝置」的設計目的,是希望方便長者及殘障人士,減低他們在使用交通燈時候可能出現的意外,對於長者或者殘疾人士的無障礙設施問題,政府不應以使用率多寡去衡量,以屋苑門口斜路為例,不可能以每一日有多少輪椅使用計算是否拆卸,今次的延長過路時間智能裝置亦同樣。他認為,加裝的「延長裝置」數目應該多個因素,包括當區有多少老人或殘障人士(住宿或工作),以及這些群組的過路習慣等,因應城市及道路使用者需要而決定。

顏汶羽表示,他與觀塘區議會分別視察了麗晶花園路口的延長綠燈智能裝置,以及牛頭角道近玉蓮台路口的延長綠燈智能裝置,根據數據,每日大約只有6人使用,成效欠佳。他認為,裝置原意是幫助行動不便的長者或殘疾人士有足夠時間過路,但長者街坊向他反映,交通燈原本的閃動綠燈時間已足夠他們過路,而且要用家從袋裡拿出八達通,再拍卡延長時間,構成另一種不便,亦可能有人忘記攜帶八達通,減低市民使用意欲。他表示,以現時的科技水平,應該可以透過AI分析到長者及傷健人士,自動調整延長行人過路時間,而非要行人用八達通拍卡,期望署方可以推出改良措施。
政府推出《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強調建設智慧政府,利用創新科技應對城市管理的挑戰,以創科為市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談及道路安全及創新科技的應用,顏汶羽表示,運輸署有意將紅光投射輔助裝置擴展到更多行人過路處。根據港大的專業學術團隊評估,發現衝紅燈數字減少了四分之一,安裝上述裝置的四個路口都沒再發生任何交通意外,對「低頭族」不小心過馬路有警示作用,紅光投射裝置在日間光線不太明顯,建議運輸署可考慮在紅綠燈上再增設聲音裝置加強提醒,鄰近醫院、學校或商貿區的街道比較繁忙,應該優先安裝裝置。

另一方面,顏汶羽指,運輸署又於去年底在開源道近觀塘道迴旋處一帶,推出為期6個月的自動交通執法系統試驗計劃,由於試驗計劃沒有落實執法,因此署方未能提供成效數字,而且有關措施亦不具阻嚇力,署方透露正與警方緊密合作,就交通執法要求交流意見,優化系統設置,使系統在技術上滿足執法方面的需要,會繼續探討自動交通執法的未來路向,期望有關自動交通執法能盡快落實執法,改善觀塘商貿區違泊情況,疏導交通。
對於裝置使用率低問題,運輸署回應事件表示,裝置上附有其用途及用法的簡潔說明,讓持有長者八達通或殘疾人士個人八達通的人士按需要選擇使用,現時每個路口的每天使用量約4至10次不等,強調裝置會繼續供市民使用,署方現階段沒有計劃大規模安裝有關裝置,但會繼續密切留意相關技術的發展,研究及應用便利行人使用過路設施的新設施。
(點新聞記者馮沛賢報道)
原文網址: 點新聞 https://www.dotdotnews.com/s/202307/07/AP64a768ede4b08eeabfe5779b.html